盛煌娱乐
你的位置:盛煌娱乐 > 最新动态 >
潜阳太原王氏的起源与发祥
发布日期:2024-07-22 06:01    点击次数:196
潜阳太原王氏的开端与发祥

潜山,古称舒州,元至正年间改名潜山,地处安徽省西南部,大别山东南麓,长江下游北岸,地势西北高东南低,由西北向东南呈梯状延伸为中低山区、丘陵、岗地和平原,呈“七山一水两分田”的地貌。潜山历史悠久,春秋时属皖国,山称皖山,水称皖水,城称皖城,安徽省简称“皖”即源于此,素有“皖国古都、二乔故里、安徽之源、黄梅之乡”之美誉。县城自东汉至南宋先后为州、郡、府治所近800年,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。潜山,山青水清,风光旖旎。天柱山以“雄、奇、灵、秀”著称于世,拥有世界最美的花岗岩奇观,为世界地质公园、国家5A级景区。潜山,人文荟萃,名流辈出。这里是京剧发源地、长篇叙事诗《孔雀东南飞》故事发生地、三国佳丽“二乔”生长地,三国时期数学家王蕃、宋代画家李公麟、京剧鼻祖程长庚等古今文化名流皆出于此地。潜山,钟灵毓秀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英才代涌,养育了灿烂辉煌的泱泱巨族——潜阳太原王氏。

图片

一、源出华阳王氏世家

北宋前期,天府之国华阳县勃然崛起的华阳王氏世家,时与范氏、宇文氏并称成都三大名士家族,且位列之首。华阳王氏与三槐王氏同源,始祖王永是黎阳县令王言次子。

王永,字伯龄,生于乾化二年(912)。苦志力学,淹贯经史,举明经,仕西畿令。宋太祖时从蜀王昶归朝,授右补阙,迁起居舍人。吴越纳土,受命往均赋,至则悉除无名之算,民皆感泣。雍煕四年(987)三月十一日终,年七十六,葬江南潜山县王家坦。娶白氏,生二子:景图、景珉。

永长子景图,宋太平兴国初举进士,历官太仆少卿,累赠光禄大夫,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,追封荣国公。

景图子贽,字方贽(约960-1035)年,至道三年(997年)进士,历待御史,三司判官,迁右司谏。祥符三年(1010年)以礼部郞中知会稽郡,移福建路转运使,累赠光禄大夫,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。景祐二年(1035)殁,追封魏国公。配邱氏,子五:皋、覃 、准 、罕、泽,女一适晁宗慤。

贽长子皋,约988年生,北宋前期登进士,朝列大夫,天圣五年(1025)以职方员外郞知筠州,天圣七年(1029)知泰州军事,卒赠礼部尚书郞。子二:玘、珫。王玘子一仲孜,徙居扬州江都。仲孜子王昂,徽宗重和元年(1118)状元及第;王珫子一仲敷,移居洛阳,高宗南渡时迁越中。

贽次子覃,字庆之,天性孝笃,侍其父左右二十余年,未一日远去。潜心经述,屈官至少卿,以暴疾卒。配吕氏,治家有方。年七十岁,葬扬州。子三:琎、珣 、璩 ,六孙:仲均、仲猷、仲鄰、仲说、仲蒙、仲威,后裔在战乱中奔徙闽中。王纲、王之望父子疑为王璩后裔。

贽三子准,约992年生,天禧三年(1018-1019)进士,以祠科擢秘书阁校理,三迁司盐铁判官。卒后以子珪贵赠光禄大夫,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,追封汉国公。配薛氏,子二:珪、瓘。

华阳王氏是著名的科举世家和文学世家,有诗曰:“三朝遇主惟文翰,十榜传家有姓名。” 后人赞为“六世词科只一家”、“自太平兴国以来,四世凡十榜登科。”自王永寓居成都华阳,此后连续六世都有人登进士第,计有王景图、王贽、王准、王珪、王琪、王仲均、王仲修、王仲原、王仲甫、王昺、王耆、王昂、王曮、王祖愿、王采等。至第五世,王珪拜相执宰十六年,王琪诗词蜚声文坛,时文学参军范宗韩曰:“王氏之琪、珪、瓘、玘,器尽瑶玙,韩家之综、绛、缜、维, 才皆经纬。非荫而得,由学而然云。” 后辈虽各奔于大江南北为官入仕,但皆以“华阳王氏”自居。

潜阳太原王氏上源世系溯源(一) 

潜阳太原王氏上源世系溯源(二)

二、潜阳太原王氏的开端

潜阳太原王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王永。五代时,王永任后蜀京畿令(成都地方长官),乾德三年(965),蜀王孟昶归顺北宋,被授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,封秦国公。王永被授右补阙,迁起居舍人(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)。太平兴国三年(978),吴越纳土归宋,王永受命前去清算田亩赋税。从越地返开封途中,慕名游览有“江淮第一山”、“古南岳”之称的皖山(今天柱山),见这里奇峰峭拔,层峦叠嶂,苍松翠竹,千奇百怪;山下潜水盈盈,如丝带般环绕,风景如画。遂决定死后葬于天柱山南麓,以弥生不能居此地的缺憾。

图片

 王家坦至天柱峰步行线路图(20公里)

雍煕四年(987)王永去世,子孙遵其遗愿葬其於皖山南麓王家坦。长子景图入朝为官,次子景珉仍住成都华阳,后人常来祭祀,偶有寄居。王永葬后十多年间,长孙王贽连生五子,此地果然祥瑞。家族为念祖功德,守护福地,派永公曾孙王罕携子侄迁住舒州。

贽四子罕,字师言(996-1075)年,北宋天圣年间(1023-1032)携子琪、侄珪自华阳徙舒州,先住凤凰山麓、仰山湖畔,筑“英辅斋”,供养子侄读书。后迁居离仰山湖四十里的王家坦。宋宝元元年(1038),以荫知宜兴县,迁户部判官,出为广东转运使,寻知潭州,累迁至明州,以光禄卿致仕。子五:琪、璪、璐、璹、璋。公为北宋名宦,《宋史》有传,“王罕资迁止讼案”至今仍被尊奉为调解民间纠纷的经典范例。

图片

  潜阳王氏迁潜始祖王罕公

准长子王珪,字禹玉(1019-1085)年,由季父罕公恩养教读。少小奇警,出语惊人,宋庆历二年(1042)进士,通判扬州,召直集贤院为盐铁判官,进知制诰,权知审官院为翰林学士,知开封府。熙宁三年(1070)以礼部侍郎拜参知政事,九年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集贤殿大学士,监修国史,元丰五年(1082)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,越年加金紫光禄大夫,封岐国公。元丰八年(1085)五月卒,享年六十七,赠太师,谥曰文恭。珪以文学进,朝廷大典策多出其手,自参知政事至宰相凡十六年。著有《华阳集》。李清臣撰神道碑。娶郑氏,生五子三女。长子仲修、次子仲端后裔可能仍居潜山,三子仲岏、四子仲嶷后裔多住抚州;五子仲煜后裔徙广西;瓘子仲原后裔居河南开封新乡一带,高宗南渡时迁越中(今绍兴)。

罕长子王琪,字君玉(1018-1087)年,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,著名的豪放派词人,留有知名诗文四十二篇。景佑年(1034-1038)进士,曾任舒州通判,江都主簿。皇佑三年(1052)上时务十二事,仁宗嘉之,命试学士院,入京城任馆阁校勘,授大理寺评事、馆阁校勘、集贤校理,知制诰。嘉祐(1056-1063)年中,守平江府,数临东南诸州,政尚简静。嘉祐四年(1059)增订刊刻《杜工部集》于苏州,并撰写《后记》。以礼部侍郎致仕,年七十二卒。葬真州,诏真、扬二州发卒护其窆。

罕次子王璪,约1025年生。庆历年间登进士,嘉佑间(1056-1063)知泗州。历仕太常博士。

罕三子王璐,约1030年生,约1065年卒,昭州平乐县主簿,先母卒,葬丹徒县。子一:王迥

罕四子王璹,约1033年生,卫尉寺丞,正史不显。

罕五子王璋,约1035年生,台州黄岩县令或主簿,正史不显。

据民国二十二年《华阳县志》及残存资料显示,王琪有五子:仲甫、仲聪、仲求、仲原、仲孜。经考证王琪之子仲甫及后裔迁中吴江都平江府;仲原为王瓘之子、王准之孙(王仲原墓志铭);仲孜为为王玘之子、王昂之父。

图片

王琪长子仲甫,字明之(约1050-1115年),神宗朝(1067-1085)少年以词赋登科,历乾德县尉,曾官主簿。元祐(1086-1094)年间擢翰林学士,博知经史,文辞工巧。喜游赏,旷达不羁,不为荣辱所惊,不以是非为挂,朝赏夕宴,怡然自乐。《西塘集耆旧续闻》卷九:仲甫为翰林,权直内宿,有宫娥新得幸,仲甫应制赋词。《中吴纪闻》:“王仲甫,字明之,岐公之犹子。风流翰墨,名著一時。”

琪次子仲求,约1055年生,殁于1129年秋。妣刘氏,生子二:字彦立、彦和。

琪三子仲聪,约1060年生,卒于1135年。曾任试将作监主簿,其余事迹不显。子三:之义、之道、之深。

王之道,字彦猷(1093-1169),号相山居士。为人慷慨有气节。善文晓畅,诗亦真朴有致。宣和六年(1124年)三兄弟同登进士第。调历阳丞,通判滁州,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,以朝奉大夫致仕。王之道著有《相山集》三十卷、《文献通考》等作品传于世。生十子六女,八子入仕。

之道五子王苇(原字辶苇,下同),知临江军、擢户部侍郎,三子三女;之道六子王蔺,参知政事,嗣子王杆、养女王寿,皆王苇所生。

王杆,字元佐,汀州通判,颇有惠政,迁户部侍郎,后知淮阴军。生子王华正。潜阳太原王氏上源世系溯源(三)

三、潜阳太原王氏的发祥

南宋末年,战火不断,人口流离播迁,华阳王氏为秦桧所累,备受压抑。王之道报国无门空自怨,逼不得已隐上源。王蔺,政绩卓著,擢参知政事,诰敕开国公。王杆,通判汀州,颇有惠政。摞传至华正,其事有载,其墓有地,其碑生辉,其声远播。正公以下,世系分明,昭穆有序,故而合族共尊为潜阳王氏始祖。潜阳太原王氏上源世系溯源(四)

王华正(即王采),字少白,改字养蒙,改号南霍,南宋宁宗壬子年(1192)生,理宗宝庆二年(1226)登进士第,初知江陵府录事参军,金人入寇,率兵督战有功,改知滁州。辟湖广总干分司,以功改奉议郎,授淮南节判,除濠州通判,感疾奉祠。南宋德祐元年(1275)年终,公妣合葬于岳西县响肠镇西冲口。公性豪放、家富、喜宾客好施与、负债无以偿者,輙焚其券。

华正长子万镒官参知政事,抗蒙护国,战场重伤,卒后葬锡杖河;三世端一,性至纯至孝,为父守墓三年,始居锡杖河,生四子(甫派,寿、仲、义、祥);端二迁太湖司空山花果园,复迁太湖小池驿,娶刘氏生七子(遐派,甫、亚、质、重、节、爵、嘏)。四世寿甫再取功名,任信州(后改饶州)公干,敕授六品承德郎,生七彦,骁勇善谋。

华正次子祖三,字肇基,太学生,富甲仁义,性情豪放。生一子(秀芳)一女,财产子婿均分。秀芳生二子:子贞、子宣。秀芳、子贞例赠文林郎;女赘曹秀三,生子子成,世代从母姓王,称“曹王”,以感外祖之德。

因锡杖河流域多山地,谷道狭窄,远离水运码头,交通不便,制约了家族发展。及至五世,至元初年,彦良、彦明率领诸弟及老幼乡邻,自锡杖河迁往撞钟河川道地带,沿撞钟河、溪沸河两岸修河堤,筑小路,垦吕家冲、蔡家园田,家族势力迅速壮大。因不满元朝统治,彦良、彦明等弟兄率领老幼乡邻千余口移居白云山,扎寨聚义,修筑城墙,防守严密,强盛时号令乡勇三千余。后被元廷周枢密率领七十二寨人马用计谋攻破山寨,彦良、彦章阵亡;彦让、彦志因此流落江南,两支后裔虽有个别迁回到潜山,但大宗失去联系。

元廷势力北退,彦明公重占白云山及山下良田,先娶罗氏、马氏,均未生育。时王家师爷兼地仙印兰华劝彦明公将父母合葬于撞钟河口交枝木,卜以:一年生双子,逢卯便发科,金榜题名,八派方始。未几,娶主事李庚祖姑李夫人,果正月生复初,十月生习初。

交枝木自箬凸发脉,逶迤数十里,沿途古木参天,荫郁吐翠,树枝交错,不乏连理,故名曰:交枝木星。四世祖寿甫公妣、五世祖彦明公妣、六世祖复初公妣均葬于此山。山前,良田千顷,河如腰带环绕,缓缓向东,注入潜水,案山巍峨柔顺,形同金字塔。

旧时这里水陆交通便利,古称埭口,是潜阳王氏重要发祥地之一,有“百代渊源开埭口,万年根本发交枝”之千古流传。经明清两朝扩展,前后山场田川千余亩,周围学田、祭田阡陌,又置享祠、六庙和庄屋十余幢。

六世三初,彦良之子礼初,孙兰茂;彦明长子复初,四子兰亭、兰轩、兰溪、兰牖;彦明次子习初,二子兰芳、兰秀,与七“彦”,统称“七彦三初再七兰”。盖自此始,潜阳太原王氏开枝散叶,螽斯衍庆,蜂舞并起,风兴云蒸,崛起为泱泱巨族,英贤汇聚,豪杰涌集,声名远播,灿烂辉煌。延下传至已六百余年,今裔孙三十余万众,扎根于皖苏浙赣闽鄂湘陕晋台,撒播于海内外,诗礼家传,簪缨代续。

皖山巍巍,何其雄壮!潜水荡荡,何其延绵!

     兰亭公道股裔孙  镇安王业华

    岁次壬寅(二〇二二)年仲秋

华阳王氏·两宋间世系行传

三槐王氏崛起与上源世系简述

王氏起源与祖脉考证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汉朝贾谊为何经常出现在唐诗?
下一篇:7月16日瑞科转债下跌0.3%,转股溢价率172.95%